“潜规则”这个词多多少少带着一些贬义,但那些能领悟其中奥妙,将规则“玩”得好的人,往往如鱼得水,在行业内笑傲群雄,不信?你且看看葡萄酒界的“潜规则”。
潜规则一:“上面”有人,办事不愁
是一个人情社会,讲究face(情面),但人情世故无处不在,即使在葡萄酒圈,若是不懂“潜规则”,也很难混下去,杜克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杜克园早期的庄主叫小德福?卡杰,他不善于周旋官场,常常因为土地和收成事宜被官方找麻烦,这任可怜的庄主被搞得精神错乱,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余生,杜克园也因此险些销声匿迹。
直到吉佳乐世家(E. Guigal)接手,杜克园才重振雄风。吉佳乐世家是北罗讷河谷罗第丘(Cote-Rotie)富盛名,也是重要的酒庄。因其酒质细腻,酒精度略高,品质稳定,而被称为罗讷河谷的“拉菲”,在其经营下的杜克园(La Turque)产出强劲且浑厚的酒,显示出了品质的一面。
不懂“潜规则”的庄主很可能会毁了一个酒庄,相反,若能在官场名流界“吃得开”,得到上层阶级的照顾,不但能减少官方找麻烦,还能够提升逼格档次,作为成名的重要砝码。
柏图斯酒庄就是个中好手。1925年,鲁芭夫人购得了柏图斯酒庄,这位夫人是朵长袖善舞的交际花,她先将自家的酒介绍给一些富豪朋友,打入法国高级社交圈;之后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订婚时,她将柏图斯进献皇室,独得贵族喜爱;凭借着自己强悍的社交手段和各路人脉,鲁芭夫人又带着柏图斯去伦敦“走”了一圈,成功的上了伦敦餐厅的酒单,自此柏图斯攻城略地,风头无人可及。
你看,商场如战场,即使是葡萄酒圈,人情世故的“潜规则”,也是一门必修课。
“潜规则”二:物以稀为贵
“珍稀”一词在葡萄酒界永远不会过时。葡萄酒的世界有两种打法:一是靠走量,降低成本来实现市场覆盖率,这样的酒以智利、美国、澳洲等新世界大工业化生产业态为主。另一种就像武林绝学,秘练几十年,施展出的一招半式,已经够世人癫狂,但要付出极大的心力、财力、物力,还有可能导致失败。所以,一旦后者的酒酿出并获得成功,往往都是稀世珍品,供不应求。
更有不少一级名庄为了追求的品质,严苛的“令人发指”。
酒王罗曼尼?康帝,年产量仅有大概5000瓶,每公顷年产约2500升,相当于平均3株葡萄树上的葡萄才能酿出一瓶好酒,有人核算过,康帝的每一颗葡萄都价值100多元人民币,真正是浓缩的精华。
大街园(La Grande Rue)也是量少质精的代表,该园被拉马史酒庄(Domaine Lamarche)所有,是其“王冠上的钻石”。庄主夫妇强调的理念就是“降低葡萄产量,提升酒质”,故而大街园的年产量也在5000瓶左右。其酿出的酒有着极为清新的小红莓芳香,带着田野的“野气”,甚至还有丝丝里奇堡和拉塔希的香气,至少要15-20年后开瓶,才能尽显风韵。
其他名庄们也都不约而同的遵循着这条限产限量的“潜规则”。阿曼?卢梭父子酒庄(Domaine Armand Rousseau Pere et Fils)坚持“好土壤+老藤+低收成”的酿造标准,1986年,其采收后的淘汰率高达八九成,年产量仅为6000瓶;法维莱酒庄(Domaine Faiveley)将每棵树的结果量控制在8串以下,且采收后还要严格筛选,其酿出的酒在陈年之后脱胎换骨,变得圆满醇厚,强劲有力。
所以别再抱怨为什么一款好酒为何那么贵,那么稀少了,过多无益,一瓶好酒和一段好的感情一样,百年修得同船渡,唾手可得的东西,永远不会珍贵。